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09签名

黄简讲书法:四级课程(格式篇)09——签名4四两种签名方式前面我们花了三堂课,介绍姓、氏、名、字、号,现在的人都有姓有名,不少人还有一个或多个网名,可视为他的号。跟以前相比,因为没有成人礼,只少了一个字。仅仅在两代人之前,还是有字的。今天讲签名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签姓名了。至于有字有号者在签名中怎样运用,我后面还要讲到。签名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让人读得出,称为行押。另一种不让人读出来的,称为花押。4.1行押一,先说行押,所谓押,·《玉篇》说:押,署也。·《字汇》说:押,签署文字也。现在你收个挂号信或者包裹,要你签收,这就是签署。国家公文、法令都有负责人签字才有效力,这都是押。至于行押的行,是指行书。行押的意思,就是用行书来签署。说起来,名字要表达的最清楚,那就写印刷体。但签名除了清楚,还要表达个性、美观等,而且不容易被人模仿。签名还要讲点速度,不能太慢。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,主张写字要恭正清晰,不要造成误会,这主张没错。于是他的签名就是这样的,接近于写印刷体。这是非常容易被人模仿的签名,一学就像。我想这样的签名,现在的人多半不会接受。有些书法作品,作者的名字和正文书体相同,正文用什么书体,签名也用这种体。如金农这幅字,正文和签名用的书体都是正楷。这是金农自创的书体,用扁平的笔锋刷字,他叫漆书。这是五代时徐铉书写的篆书《千字文》,最后的签名也是篆书,和正文一样。这算不算签名呢?恐怕只能算一个名款,跟行押书签名的意思是不同的。近代王福厂先生小篆《千字文》,最后的名款也是小篆。他写的是王禔福庵氏,禔是他的名,《说文解字》说禔的意思是安福,福庵是他的号,和名的意思相应。清代诗人朱彝尊,常常写隶书,他隶书学《曹全碑》,你看最后的名字,也是用隶书,和正文书体相同。草书作品签名用草书的很多,如这一幅,清代黄慎的作品,正文和签名都是草书,而且都是他的风格。放大一点看,他签的是宁化黄慎四个字。比较严谨地来说,所谓行押就是用行书签名,如吴昌硕这个作品,山色连天是篆书,后面的跋和签名都用了行书,吴昌硕老缶,他写上了姓名和号。吴昌硕名俊,字昌硕,晚年以字行,所以吴昌硕可以视为他的名。刘墉这一幅,正文是草书,临王羲之,签名石庵刘墉,行书。石庵是他的号,刘墉是他的姓名,这可不可以说是行押?应该是。行书早期名称就是行押书,唐代韦续说:·行书,正之小讹也,钟繇谓之行押书。讹本来指错误,讹字就是别字,讹音就是发音不准,这里说行书就是正体的小讹,就是正体有一些小变化。行押当初就是签名用的。刘宋·羊欣《古来能书人名》说:·钟有三体:一曰铭石之书,最妙者也;二曰章程书,传秘书、教小学者也;三曰行押书,相闻者也。相闻书指互相来往用的书体,也就是当时写信用的行书。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有:自今以后,手书相闻,勿用傍人结构之言。结构就是挑拨离间,相闻专指写信交往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今后我们来往多写信吧,不要听那些挑拨离间的话。曹魏时行书的代表人物就是钟繇。但行书不是钟繇发明的,而是他的老师刘德升创造的。唐代张怀瓘《书断》这样说:·案行书者,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,即正书之小讹。务从简易,相间流行,故谓之行书。王愔云:晋世以来,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。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,尔后王羲之、献之并造其极焉。结构简易,书写流畅,这是行书的特点,用来签名正好,后来流行开来,就不限于只是签名了。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正书之小讹,怎样才是行押签名。这是董其昌签名的正体写法。刚才说过这种写法很容易伪冒。董其昌常见的行押签名是这样的,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怎么个小讹法。董字,一开始草字头他写一横两竖奋笔势移位,接下来两横也是奋笔势,然后两点一竖马桩,最后两横再次奋笔势,这个字三次用了奋笔势。接下来其字,一横两竖奋笔势,两横奋笔势,然后撇捺交争势,如果八字形左右分开就是斗鹑势。昌字,上下两个日字。注意左右竖笔,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圈,所以是飞带势。再来看看吴昌硕的行押签名,有时候他写得接近真书,左边这一张。有时候速度更快一些,省减的笔划更多一些,但注意,这不是草书,还是行书。草书的写法和这个相差很大,不要以为写得潦草就是草书。我们来看看他用了几个笔势。第一个口竖笔势;第二个接近于三横奋笔势;第三第四昌字两飞带;第五石字旁用了群鹊势;第六个页字,上面是一折一转曲钩势,下面是斗鹑势,这是第七个笔势。简言之:·书法上的行押,是根据使转组织的。·所谓正之小讹允许合理减少笔画。·个性鲜明、书写流畅就是好的签名。4.2花押第二点,讲讲花押。明朝郎瑛《七修类稿·押字》,这样解释:古人花押所以代名,故以名字而花之。把名字写花了,那就成了一个符号,这就是花押,可以拿来替代签名。据说花押起自唐代韦陟。韦陟就是宰相韦安石之子。十岁时就被授职为温王府东阁祭酒、朝散大夫。开元间袭郇国公。这个人做起事来很懒。唐代段成式有一段记载这样说:·每令侍婢主尺牍,往来复章未常自札,受意而已。词旨轻重,正合陟意,而书体遒利,皆有楷法。·陟唯署名,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,当时人多仿效,谓之郇公五云体。历史上说这位韦陟书法也很不错,但懒得动手。来往信件就让侍婢代劳了,好在那些侍婢书法也很好。写好了韦陟只是签一个名,而签出来的样子像五朵云。这当然是特意设计的,等于一个花押。宋代岳柯《桯史》说:·押字之制,世以为起于唐韦陟五云体,而不知晋已有之。岳珂是岳飞的孙,很有学问,写过很多书。他认为押字晋代已经有了,不是从韦陟开始的。韦陟的五朵云,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传下来。现在可见到如唐玄宗《鹡鸰颂》最后一页上,还可以看到他的花押。花押是专门设计的,很难模仿。看看好像很简单,一动手就知道很难学像。这是怀素《大草千字文》首页上的花押,代替名字。花押在熟悉的朋友之间,彼此知道这是谁,不知道的人,猜也猜不出来。所以古时候书信往来,花押有隐瞒身分的作用。这是宋徽宗的作品。宋徽宗是大艺术家,又是皇帝。皇帝不喜欢人家直呼其名,要是签上赵佶,人家拿到这画,自然而然会说这是赵佶的作品。替代办法是签一个花押,花押是没法读的。宋徽宗的花押,包括了天下一人这四个字。天下一人就是皇帝,设计很巧妙。宋徽宗的书画都好,这也是他的作品。签名地方有点破损,但从剩下的半个字来看,这就是天下一人的花押。这是宋高宗赵构写给岳飞的信,最后署名也用了花押。这个花押设计有点简单,看起来好像一个伍字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章草《出师颂》,引首有晋墨两个字,署名就是宋高宗赵构这个花押,把《出师颂》定为晋朝人的手迹,但学术界认为这(引首)是明朝人写的,假冒宋高宗。因为这张纸是明代的纸,宋代皇帝怎么会写在明朝纸上。米芾之子米友仁于高宗绍兴九年定(《出师颂》)为隋人所作,这结论比较靠谱。说来说去,这个花押设计太简单,给坏人利用了。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《大军帖》。看见没有,最后签署一个朱字,也是设计为花押的写法。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(不计南明)朱由检,还用花押。这个花押据说包括了由检两个字,你能看出来吗?其实花押就是不让人家读的,所以也无所谓看得出看不出。这是郑成功漳州军饷大元,上面铸有他的花押。据有人分析,这是用朱成功三个字的草书合成的,表示反清复明的决心。朱成功是南明隆武帝赐给他的名字。文人用花押也很普遍,这是八大山人朱耷的花押,看起来好像是八大山人四个字,实际包括哭之笑之这一句话。朱耷是明朝宗室弟子,宁王朱权九世孙,对于明朝的覆灭非常悲愤痛心。这幅字的署名下,还有一个他的花押印。这幅八大山人的画上,有他另一个花押,放大点看,这是三月十九日几个字组成的。三月十九日是明思宗朱由检吊死的日子,这幅画大约就是纪念这件事的。花押不仅在中国使用,日本也有。这是日本丰臣秀吉的画押,他那个时代,相当于中国的明朝。直到现在,日本的首相还是用花押,这里是一些例子。花押起初是用姓名来设计的,但后来变成只是一个符号,既然是读不出来的,所以未必是用真姓名。这个符号只要有特色就可以。日本有些花押店,顾客看中了哪一个,付了钱他就会教你怎样写。不过我的体会,像这样的花押自己设计也不难的。画家张大千,原名张爰,有时候签署只用一个爰字,看起来不知道是什么字,其实只要跟爰字对比一下,就知道是爰字的变形。这其实也是一个花押。本节要点:·两种签名方式:行押和花押。·行押书就是行书,正书之小讹。·花押只是一个符号。复习思考:·练习你的行押签名,注意如下:□把你的名字正体拆分为几个笔势。□如笔画太多,可以省简一些。□哪些笔画可以连写,以组织使转。□可参考你平时快速签名的习惯写法,但注意一般人的签名未必符合书法笔势。·给自己设计一个花押:□可以用名字、别号的字来组织。□也可以用某句话的字,如哭之笑之。□也可以和文字无关,只是一个特别的符号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ierlanlan.com/rzfs/6586.html